甘肃走出低谷
文丨西部君
昨日,西部城事对全国31省市2018年的经济数据,做了简单的梳理。从上升表现来看,甘肃毫无疑问是一匹“黑马”,经济增速从2017年的3.6%提升到6.3%,拉升2.7个百分点。
甘肃6.3%的水平,依然不到6.6%的全国及格线,不过考虑到甘肃此前受投资下降、挤水分影响的低迷表现,这个数据已经不错了,它多少说明甘肃在走出低谷。
作为对比,天津2017年增速从上年度的7%掉到3.6%后,2018年依旧维持在3.6%,并被广西反超掉到全国19位。
相较于天津,甘肃的回暖速度更快,经济体量是一个因素。2018年天津是18809.64亿,甘肃只有8246.07亿,全国倒数第五。
正所谓船小好调头,这也意味着,甘肃虽然相对落后,但经济的可塑性更强,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走出困境,难度和压力其实要小很多。
01
2017年甘肃几个比较重要的数据都是全线下滑,比如工业增加值下降1.5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.7%。
其中,石化、有色、食品、电力、冶金、煤炭和装备制造等占工业总量比例接近九成的产业,整体下降1.4%。
来源:甘肃统计公报
重点行业负增长背后,是投资的低迷。2017年甘肃固定资产投资5696.3亿元,比上年下降40.3%。其中工业投资降幅最大,下降54.9%,相当于腰斩了一半多。
2018年以来,这些重点领域都走出了低谷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6%,同比提高6.3个百分点;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维持负增长,不过降幅收窄了36.4个百分点,说明全社会的投资信心有所回升。
而且一个向好的信号是,在能够反映市场活力和民营经济预期的民间投资上,甘肃2018年的投资额度,从上一年的同比下降42.6%,变成同比增长4%,实现难得的正增长。
另一个比较亮眼的数据是进出口。
2017年受内外经济环境影响,虽然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利好,不过甘肃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41.7亿元,同比下降达23.9%。跌到只有2013年进出口总量的一半。
2018年甘肃的进出口总额是394.7亿,同比增长达21%,进出口明显回暖,且进入比较高速的增长通道。
不过甘肃整体回暖同时,仍然有一些领域的表现值得留意,比如过于倚重房地产。
2017年甘肃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降幅是32.8%,2018年就变成了增长18.2%,拉升了51个百分点。
这种倾斜的力度,短期的确能够带来土地等各项收益,但很容易让重心偏移,导致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缺少资金。
02
对比天津来看,甘肃经济回暖的速度要快很多,不过只是回归到接近全国水平而已,与曾经的辉煌相比,还有很大的距离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1980年代的兰州,作为三线建设的工业重镇,在全国还能维持二十强的水准,今天哪怕拿整个甘肃的体量和单个城市比,甘肃都要排在二十名开外。
甘肃的面积在全国排在第7位,空间腹地看似不小,其实却不利于产业布局。一方面狭长型的边界,提升了内部分工协作的物流、信息流成本。
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强省会,不过兰州能够辐射的,顶多是陇东南的白银、定西、武威等地区,至于西北的酒泉、嘉峪关,相去甚远。
另一方面,缺水的环境、脆弱的生态,本身就不适合重工业企业落户,在转变发展方式的绿色GDP逻辑下,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甘肃,面临着双重压力。
来源:甘肃统计公报
所以,随着改革开放沿海贸易经济的崛起,接近全国地理几何中心的甘肃,就处在一种相对边缘化的状态。一五时期国企聚集重点建设,现在反而成了包袱,导致在过去的产业转移浪潮中,甘肃受惠不多。
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,甘肃有过短暂的严峻局面,2017年甘肃经济进入低谷时期,则是矛盾集中凸显的表现。经济稳定性不够,是因为工业底子过于薄弱。
稳定性不够,换个角度看,说明产业调整的灵活性更大。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通道位置,这点优势在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浪潮中,会释放一波红利,2018年的数据也证明了这点。
产业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,意味着试错的成本小,这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优势。
甘肃近些年的失落,除了资源禀赋、区位的限制外,一个重要因素在于,由于缺少像东南沿海地区那样和全球市场的交流,加上历史上的辉煌是非市场因素和国企驱动的,导致市场经济机制不够成熟,观念依旧不够开放,缺少大胆试错的勇气。
几年前,有观察者在《人民日报》发文《观念是个大问题》点评甘肃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文章提到开放意识,可以说是很多内陆省份的短板,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,导致甘肃格外突出。
西安是很好的例子。在过去分析西安在抢人、营销、招商时的组合拳时,西部城事多次提到,意义不只是抢了多少人,而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城墙思维,从现代城市竞争中学到了流量思维。
近两年西安不俗的经济表现,也说明这种主动造势的思路,的确能够让流量变现。西安是大西北的龙头,处在辐射范围内的兰州等城市,恰恰需要习得这种开放的思维。
03
对甘肃来说,虽然工业这条路存在瓶颈,在发展定位上需要纳入更多的生态考量,但一些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发挥。
比如旅游业。其实,在经济下滑的2017年,甘肃的旅游业表现相当亮眼,接待国内游客23897.3万人次,同比增长25%;国内旅游收入1578.7亿元,增长29%。
如此高的增幅说明两个问题,其一,甘肃的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市场上,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,事实上甘肃的旅游资源的密集程度,在全国都称得上第一档。其二,旅游业可以大大弥补工业基础不牢的短板。
不够话说回来,甘肃要发展旅游业,还得向贵州学习,加强开发力度的同时,把基础设施的短板补齐,尤其是交通。而且,还得摆脱卖门票的短视思维,将产业链做长做深。
除了旅游业外,甘肃的另一大优势是内陆开放的位置。
甘肃的省会兰州,本身有着米字型的高铁规划网络,而且处在中欧班列的关键节点位置,枢纽地位比很多城市要强。目前来看,兰州的交通、物流潜能,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。
制图:西部城事
值得一提的是,甘肃和广西日前签署了《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行动计划(2019-2022年)》,计划的第一项,便是陇桂铁海联运大通道合作。
地处内陆的甘肃,恰恰缺少和海洋文明的经济联系;广西虽然沿海,但和西部内陆省份缺少经济层面的交流,甘肃和广西将首要的合作项目聚焦于此,正说明双方补短板的急切。
其实像甘肃这类区位、资源禀赋的优缺点都很明显的地区,哪怕定位于生态型的省份,产业的发展空间也不小。
最关键的是在现代区域经济的竞争中,要放开手脚,用开放的心态来进行内部改造,并且将这种开放意识注入到营商环境中去。一个不再传统、保守的甘肃,完全可能再续辉煌。
end
本账号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账号
转载、合作微信:hbdx1990xz